7月30日,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北省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。记者从会上获悉,河北省构建“1+N”政策体系,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全省贷款总量保持较快增长。在绿色金融方面,截至2025年6月末,全省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。
近日,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河市分行以“碳排放权+供热收费权”质押模式,向孙吴县某热电企业发放贷款3100万元。首例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成功落地,标志着黑河市在金融助力“双碳”目标领域实现创新突破。
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。盘点这份金融领域“成绩单”,金融总量合理增长,信贷结构持续优化,更好支持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。其中一项数据颇为打眼——二季度末,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.39万亿元,比年初增长14.4%,上半年增加5.35万亿元。
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工具,今年以来,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等发展迅速,增强了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、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。业内人士预计,未来,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大,绿色金融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释放。
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近年来,我国围绕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、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三大功能,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,支持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。
“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的持续发力,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有关规范标准的持续更新,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需要调整,以满足新的发展要求。”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廖原介绍称,《目录》紧密围绕我国当下绿色发展最新政策要求,准确把握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的难点痛点,深入分析国际相关可持续发展标准设计思路,构建起既符合国际趋势又贴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体系。
7月24日,华夏银行发布公告,经中国人民银行《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》批准,近日,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“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(第一期)”(以下简称“本期债券”),并在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债券的登记、托管。
根据华侨银行(OCBC)22日发布的一份新报告,尽管东盟(ASEAN)在推动低碳倡议方面已作出努力,但该地区对的高度依赖、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相对年轻的燃煤电厂设施,使其能源转型之路充满挑战。报告指出,通过实施碳定价、扩大部署和创新的金融工具来弥合经济差距,是加速东盟“从煤到清洁能源”转型的关键。
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正式发布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。在此次修订中,二氧化碳捕集、利用与(CCUS)封存技术路径首次以完整链条形式被系统纳入,为我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金融支撑。
日前,全国首单基于碳排放权回购交易的碳配额融资业务成功落地,创新性引入绿色金融“活水”,助力碳控排企业高质量发展。该业务由碳科公司提供碳资产服务、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提供贷款服务,放款对象为江苏省首家持有碳配额的企业。